【常被别人点燃负面情绪?】心理咨询师分享:情绪痛点往往与“早年成长经验”有关

习安心理
2020-02-21


职场、生活中,有时候会遇到让我们感到生气、不开心的人,明明不想受到别人影响,但还是会不小心被情绪牵着鼻子走。心理咨询师许文分享,当你能拿回自己“对情绪的责任”,就能找到与情绪共存的方式,并渐渐找回人生的主导权。


面对自己的情绪,是自己的责任。


有人会反驳:“可是有些时候都是他太自大、太啰嗦,我才会生气。”“可是他对我那么没礼貌,难道我能够不生气吗?”这些人认为是“别人害我”有这些情绪,如果“对方不要这么做,我就不会不开心”。


其实大多数的人会这么说,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你内在的情绪,的确是经由对方说了或做了些什么,而被点燃、引发的。




然而,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拿回自己“对情绪的责任”。所以在开始分析不同的暗黑情绪之前,我要试着向大家清楚说明,什么叫做真正的“为自己的情绪负责”。


什么叫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?以下提出几个概念。


1.情绪不等于行为


首先,第一个重点是,情绪不等于行为。


我常说:“你可以很生气,但生气不等于你一定要口出恶言、骂人、打人。”或是我们在咨询中,也会针对有自残、自杀意念的个案订定《生命保障协议》,也就是无论你内在感觉再怎么痛苦,你都不可以做出伤害自己、结束自己生命的事。也就是说:“我感觉很痛苦”不等于“我要因为很痛苦,所以去自杀”。


所以,为情绪负责任”的第一个概念,就是我们可以“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情绪”,但尽可能让自己的“外在行为表现维持在某种合理的限度”。而这两者缺一不可。


如果你为了让自己不要骂人、打人,就告诉自己“不可以生气”,你反而在压抑你自己,埋下情绪反弹的地雷。但重视自己的情绪,不代表可以让情绪牵着你的鼻子走,为所欲为。



2.过去经验如何“污染”现在──十八岁之后,没有新伤


第二点,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内在,变得更加清明。区分我们现在的情绪,是否有被“污染”。


在进行团体治疗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同样一句话,在团体中的每个人,所接收到的短信,引发的反应,可能都大不相同。


举例来说,有个人在团体中迟到了,有的人会觉得:“没关系,反正他慢慢加入团体就好了。”有的人会非常担心:“不知道他在路上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?”然后想帮他解决问题。有的人会非常愤怒:“你怎么可以这么自我中心,不在乎我们的感受?”有的人会视若无睹,觉得有你、没你,都没有差。


为什么十种人,就有十种不同的反应?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会受过去的经验影响,决定我们现在怎么看事情、感受事情的立场与视野。


有位经验丰富队心理咨询师曾跟我分享过这么一句话:“(心理上)十八岁之后,没有新伤。”基本上,我大体同意这样的说法,也就是说,有一个人,之所以会让你不舒服,引起你情绪上的波澜,是因为,在你的内在,也有一个伤口,里应外合,情绪才会被引爆。


而成年之后,你有很多“痛点”,往往与你的早年成长经验,或你形塑的生命剧本有关。


举个例子,当你的工作表现不佳,或是你被主管责骂了,一般人都会难过。但一个人,会难过到不能自已,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失败透顶,没有价值、没人会喜欢自己,那可能就是被过去的经验所影响,唤醒了他潜意识中,小时候总是被爸妈嫌弃的记忆。


所以,你在心理不舒服的同时,对方固然有其不妥之处,但更重要的是,透过你的不舒服,你可以意识到你的内在,是否也早已存在着某个伤口,隐隐作痛。



3.合乎“目的”的使用情绪


所以,是不是如果你够清明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,不被过去的经验影响,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情绪稳定,没有负面情绪的人?


当然不是。我们只是让情绪的反应,回到更贴近于“当下”,没有被过去污染,回到“更合乎于当下与现实”的情绪反应而已。


所以,第三点,情绪是有“功能”的,我们要合乎我们目的地使用情绪。


情绪对内,可能要提醒你有些事情出了差错。例如,“抑郁”是提醒你要休息,“焦虑”是提醒你要认真应对挑战。情绪就像身体有小感冒,提醒自己应该要自我照顾或做健康检查。


情绪对外,有可能要抵抗威胁。例如,你必须对一个开黄色玩笑的同事,很严正地告诉他,你不喜欢他这样子做,那就是在使用你的“愤怒”保护自己。


如果当你的先生平时都很在乎你,但他只是半个小时没有回你短信,你就开始脑内小剧场觉得他是不是不在乎你、在外面有小三,或许你就可能是被过去经验中,曾经被伤害、被抛弃、被欺骗的恐惧给控制,失去了判断现实的标准,如前面所说,或许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怎么被过去经验给“污染”。


但在另外一个情况里,有些来访者对我说:“我觉得我自己真的是嫉妒心太重、控制欲太强。我希望咨询师你能帮帮我,让我不要总是那么神经质⋯⋯”结果仔细一问,发现她的男友的的确确与其他女生搞暧昧。传了暧昧短信,甚至到对方家过夜,一两天才回一次短信。这样捉摸不定的男友,确实会引发你的不安。所以你的生气、嫉妒、恐惧被抛弃,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合理,甚至可以说是有功能,是用来保护你自己的。


但若你也只是告诉自己:“大家都说不要太控制另一半,要给他自由。”单纯地用这种信念来说服自己,其实你也是把事实蒙蔽住,欺骗自己。


所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并不是把所有的情绪责任都觉得是“自己的问题”,更不是你就会变成一个“没有情绪”的人,或者变成过度负责,甚至是偏离事实,没有发挥情绪的功能。



学习分辨情绪,是我们可以练习的



再举一个例子,很多时候,我们常常会对一个我们很在乎的人表达愤怒,但其实我们是想靠近对方。


例如,太太觉得先生常常在他们说话时玩手机,心不在焉,太太感觉自己不被在乎,因此太太大怒。或许太太表达生气的目的,是希望拉近彼此的关系,增加亲密感,但当太太表达愤怒时,反而会让先生怕太太,因为本质上生气是拿来攻击的情绪。


所以,若太太要“拉近彼此距离”,比较好的做法,是太太可以对先生说:“当我跟你说重要的事情时,你玩手机,会让我觉得有一点难过、寂寞、受伤。我这么说,是想让你了解我的心情,并不是要责怪你。”在此处,表达脆弱,有助于建立彼此连结。


但若太太是想要透过表达情绪,“沟通调整”你们的互动或先生的行为,那么太太可以告诉先生:“如果可以的话,我希望我在说话的时候,你可以放下手机,专心地听我说话,这对我来说很重要。”这么一来,我们就是在使用“生气”这个情绪的功能,捍卫自己的领地,调整双方互动,又不用变成情绪性的谩骂与宣洩。


又或者像前面提到的例子,当同事开了黄色笑话,你觉得被骚扰、被冒犯了,你就必须板起一张脸,让他知道,你真的非常不喜欢这件事情,让他知道这事情的严重性。即使,那需要冒着一点点打坏关系的风险,或许都还是需要清楚地告诉对方,你并不喜欢他这样做。


当然,这种“分辨”的智慧,非常不容易。以前面那对夫妻的例子来说,太太可能一方面很生气,觉得先生总是不重视自己的意见,冒犯到自己,与此同时,也觉得自己很受伤、难过,好像在先生的眼里,自己并不重要。有时,我们并不见得能够将内在的情绪分辨得那么清楚,甚至进一步精准地表达出来,但这是我们可以练习的。


在人际互动中,也有很多事情的选择,只是一线之隔,你可以选择严肃表达你的界线,或者选择忍耐,以维持和谐。


所以谈论“分辨情绪”,以及“合乎目的的表达”,有时候也不见得总是那么绝对。


不同的选择,没有好坏,只要你足够清楚你选择的目的,并且能够为这个行为选择带来的后果负责(例如忍气吞声后压抑的内伤,或是表达情绪后有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摩擦),或许你也更能够感觉到,你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。


当然,我们不总是能做出“正确”的选择,甚至更多时候,其实没有所谓的正确选择,我们常常需要在某种两难或冲突中挣扎。


试着去认识自己,才能渐渐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。虽然不容易,但我相信,当你越认识自己的情绪,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喜怒哀乐,哪些情绪又引领着你去哪里时,你也会越慢慢找回对自己的自信。


当你能够为了自己情绪负责时,你也能渐渐找回自己人生或情绪的主导权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