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的快乐是如何被毁掉的?

习安心理
2020-09-16

明明,今年三岁,非常喜欢画画,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放下书包,拿起彩色笔,开始画画,常常一画,就是3个小时。明明常常跟他的母亲说:“我的梦想,就是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。”


后来父母想要鼓励明明更积极地画画,于是告诉明明,每画出一张被老师夸奖的画,就会奖励他钱,而且每一张画,根据“成果表现”的不同标准,来换算出支付给明明的“钱的金额”。


明明一开始很高兴,既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,又能得到奖励,于是,为了达到“最佳成果”,明明会开始思考,如何以最好的品质、最快的速度,来优化完成每一幅画的方式。

为了成果而画的明明,在画画的过程中会开始感受到追逐成果带来的“压力”,这个压力会让他很惊讶的发现,原来画画是会带来痛苦的,


最终,造成明明画画的表现变得越来越差,而这样的表现劣化,也让他只能拿到越来越少的钱,比起快乐的感觉,懊悔、痛苦会开始占据明明对画画的感受,明明画画时候的快乐没有了,现在明明只要想到画画,就想到成果,压力、痛苦,就会觉得自己表现不好。


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,有名的过度辩证效应


当人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得到外在酬赏时,反而会开始失去最初的热情与兴趣,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消灭的现象。


就像明明,一开始,他画画是没有目的性的,只是因为画画的体验很好玩,也就是说,驱动明明画画的动力是内在动机,但从父母开始给他钱等奖励的时候,画画这件事开始有了外在动机,明明开始不再只是为了单纯快乐的体验,而是为了得到金钱,于是画画开始给明明带来了压力,痛苦,直到某一天明明厌恶画画。明明画画的单纯的快乐,已经被消灭了。


每一个开始“出于兴趣而工作”的人很有可能,最终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。


很多设计师,当初之所以选择设计工作,是因为喜欢设计,很多歌手,之所以选择表演工作,是因为喜欢唱歌,可是到了最后,大多数人都会排斥原本感到快乐的事情。


值得庆幸的是,依然有少数人能持续在工作中感到快乐的人,而这些少数人又有什么不一样呢?


这些保有快乐继续工作的人,他们懂得如何“刻意保养”自己的内在动机,简单来说他们会把自身的内在动机当成底层,并在上面附加外在动机作为增强。


怎么做到这点的呢?习安心理咨询中心给出了建议:


首先,你必须要时时刻刻的学习自我觉察。


其次,发现当自己的内在动机还不够稳定时,先不要给予自己太多外在的奖赏当作动机,而是专注在过程,而非成果,不为别人,只为自己,从中回归初心,得到最初的快乐。


最后,等到觉得自己的内在动机稳定时,才开始追求外在的奖赏,制造给自己的外在动机。


一个人,能对一件事情感到快乐,是非常非常珍贵的,是你一辈子的礼物,因此,自己的兴趣,必须由你自己来守护,一起来保养自己的兴趣吧!保养你的动机,是你人生的责任,毕竟,人生又有几个兴趣,可以这样被糟蹋呢?


分享
写评论...